苏小明,一个特立独行的年轻人,为何能成就《军港之夜》这首歌?
苏小明于1957年出生在北京,她的父母都是在延安时期参加革命的文艺工作者,父亲董小吾创作的著名歌剧《刘胡兰》中的经典歌词深入人心。在父母的熏陶下,苏小明从小热爱音乐,三四岁时就开始学习钢琴,十八岁考入海政歌舞团,专攻西洋唱法。
尽管苏小明继承了父母的音乐天赋,拥有一副出色的嗓音,但她的特立独行性格常常令导师头痛不已。尤其是她对于圆润高亢的美声唱法不感兴趣,经常找各种理由逃避练习。导师只能强制她每天花几小时练习美声,但苏小明不甘心,坚定地表示:“我天生就是直嗓子,无论如何练习也练不好!”最终,导师只能放手,让她自己摸索。
这种特立独行的性格也传承给了苏小明的母亲,她曾多次责问苏小明为何不认真练习美声。苏小明却满不在乎地回答:“我要用自己的方式唱歌,用自己的方式出名!”面对母亲的无奈,她只能说:“那你自己看着办吧!”
当中国改革开放初期,海外文化涌入,邓丽君的歌声在青年中广受欢迎。十八岁的苏小明也成为邓丽君的粉丝。在偷偷聆听邓丽君歌曲的时候,她汲取到了灵感,决定尝试用温柔婉转的通俗唱法来表达自己的音乐情感。1980年春节前后,苏小明以自己学唱的港台校园歌曲,如《酒干倘卖无》、《童年》、《乡间小路》等,参加了多场演出,获得了观众们的好评。
她的杰出表现引起了海政文工团领导的关注。1980年9月,多家单位策划了“金秋音乐会”,并邀请各大部队参加。海政文工团领导决定派苏小明代表团队参演,这是《军港之夜》走红之路的第一步。
《军港之夜》的创作背后的故事也颇为引人注目。当时,歌曲创作组的成员马金星和刘诗召接到任务,需要创作一首能够反映人民解放军海军军旅生活的新歌曲。马金星擅长歌词创作,而刘诗召则要亲身体验海军生活。
马金星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附属歌舞学校,他的歌词创作才华早已闻名。得知任务后,他迅速构思出歌词,等吃完饭后,他已经完成了这首备受欢迎的《军港之夜》的歌词创作。
与此不同,负责作曲的刘诗召没有立即开始谱曲,而是选择亲身体验海军军旅生活。他跟随水兵们扬帆远航,体验着海上生活。不巧的是,他遇到了海上的风浪,病倒在了船舱里。尽管他身体不适,但他仍然坚持下去,与战士们互动。他们告诉他,每次出海都像是生了一场大病,但他们会通过幻想坐电梯、坐飞机或者摇篮来忘却晕船的不适。
这些战士的坚韧和乐
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,本文作者无意针对,影射任何现实国家,政体,组织,种族,个人。相关数据,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,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,规则,观点,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。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。